中学生如何实现心理健康
主讲:薛建华
时间:2008.9.17
一、什么是健康?
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什么是健康?你们是否健康?是肌肉隆起、不生病就是健康吗?先请大家看一看下面几个例子当中人的行为,你说他们健康吗?
1、某干部子女在参加一个抢劫案的宣判时,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犯什么法,还不是没有后台。”他认为只要有后台犯什么法都没关系。事过3天,他拦路抢劫两个个体商贩,结果造成严重伤害,被判10年有期徒刑。
2、有位中学生骑车在校园内乱闯,撞伤了三位比他低一级的同学,他非但不觉理亏,反而指责别人挡了他的路,受害者说了他几句,他立即拳脚相加,把别人打成重伤,眼看有生命危险,他却毫不动情,麻木不仁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3、她,16岁,总是觉得自己的手不干净,总是用香皂洗手,每次总要洗十多分钟,洗了一次又一次,最后洗完手要用一两个小时。
4、她,刚满18岁,高中即将毕业,却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用一条尼龙绳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只言片语都没有留下。进入高中后,她言语减少,行动迟缓,失眠,有时蒙头大睡,对日常生活缺乏兴趣,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惧怕考试。她常说:我好累呀,真想死去。
他们是否健康呢?说他们不健康,似乎又没有什么病,他们的身体都很强壮,借助各种检查,都不会发现任何细菌、病毒的感染,也没有任何物理、化学因素造成的身体机能的损伤。但他们确实不健康,而且问题还很严重呢。
健康,泛指个体生理、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健全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人必须是身心平衡、情感和理智和谐的人。
早在40多年前,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对健康做了科学的界定:“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应该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这就是说,健康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1)身体健康;(2)心理健康;(3)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健康,首先是身体健康。(1)体型健康,正常人身体各部分应结构匀称适中。(2)体重正常,其计算公式为:男子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9;女子体重(公斤)=身高—104,上下几公斤属正常,不应太胖也不能太瘦;(3)安静时脉搏频率75次/分钟左右;(4)安静时血压正常,理想状态为120~80,130~85之间也属正常;(5)安静时肺活量正常,在3000~4000毫升左右。
健康,还应包括心理健康。人们在谈论健康时往往只注意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其实两者之间是密切联系的。身体不健康的人常常表现为郁郁寡欢,多愁善感;而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是形容枯槁,体弱多病。
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学生心理健康的描述,可以借用尼克莱的一句话:“心理健康的学生接受自己,知道如何发展,并充分运用自己的长处;另一方面绝对不让自己有任何不足,影响正常的生活和长久的生命目标。他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在理智与感情之间,谋求适度的平衡。他能接受环境的考验,不轻易为各种驱力、价值观念和现实的冲突而困惑。”
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经得起各种诱惑和烦恼的考验,才算达到最完美的心灵的健康。”
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那么,至此为止,是否有同学在关心是否自己的心理健康呢?我们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该具有以下心理健康标准。
1、乐于并善于学习和工作
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发展自己的才智和能力,并能取得理想的成就;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合理巧妙地安排学习和工作,从而提高学习的工作和效率,并能从中获得满足感,增强生活的意义。
2、悦纳并尊重自己
能对自己有较正确的评价,既不妄自尊大,也不过分自卑;了解自己的潜能,愿意尽其所能展现并发展自己。能在认识自己的前提下,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并为之努力;对于自己无法补救的缺失,能够正视和接受,并努力以其潜能替代之,决不回避,更不自暴自弃。
3、情绪欢乐、适宜
能经常保持欢乐的情绪,坦然地接受不如意的事情,不为恐惧、愤怒、嫉妒、忧愁等情绪困扰,善于从挫折中寻找出路,不偏激、不对抗、不消沉,并善于适度地开放自我,表达自己的情感。
4、乐于交往、善于交往
能在交往中保持积极、正面的态度(如热情、尊敬、诚实、宽厚、谦虚、责任感、同情心、爱心等),减少或消除反面的态度(如仇恨、嫉妒、怀疑、畏惧、刻薄、挑剔);能由衷地赞美别人,也能接受别人的赞美;能说“不”、“对不起”,更能自己拿定主意,不受他人左右,也不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见。
5、性格健全、行为正常
在任何情况下,能保持心理活动的协调、完整,言行举止的前后一致;诚实处事,实事求是;凡是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要督促自己去努力完成,有自信心,抉择能力强,果断,富于正义感、责任心;具有较好的理性控制力,不迷恋于过去的回忆,更不沉湎于近日的享受,积极努力,勤于实践,能使自己的行为与其所扮演的种种社会角色——儿子、女儿、学生、共青团员相一致;能在符合社会要求或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提出合理的需要,建立广泛的兴趣,树立切实实际的的理想。
6、适应社会
能对环境作出正确、客观的观察,环境变化,你的行为、反应也能跟着发生变化,使环境有利于人的发展;能珍惜已有的一切,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事物。
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是毫无瑕疵的人。他也会有矛盾,也会有不安、焦虑,甚至也会出现某些过失,因为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但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一个健康的人,他不小心地跌倒,跌倒了他会马上站起,勇敢地摆脱可能或已有的困扰,不论那是什么样的问题,一定会寻求解决的途径。”
心理不健康除了通过自我调整以外,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而如果时出现心理疾病的话,则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来矫正。
三、“健康”是中学生的首要任务
一个人能否成才取决于每个人的个体素质水平,它包括自然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
自然生理素质就是身体素质,他是人的生命的物质载体。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没有健康的身体,生命就无法存在或者说就不能健壮地存在。对于这一点,同学们是清楚的,老师、家长和社会也是清楚的,而且也给与足够的重视。然而,对于心理素质,我们确实重视不够。其实,心理素质应是生命的精神载体。
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不可能有健全的身体素质;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展我们每个人的社会文化素质。就国外的发展情况来看,显然公众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要比中国来的要高得多。
1929年,美国著名心理卫生学者们在第二次白宫会议室指出:“心理健康,可以说是个人对于自己以及世界的适应中,能够获得顶多顶高的效能、满足、快乐和社会性的宽容行为。而且能够面对和接受生活的现实。因此,最高程度的心理健康,可以说是在个人才能的许可之下,获得最大的成功;对于自己和社会秩序,感到最高的满意,而发生最小的冲突和紧张。这就是说,在这种良好心理状态的个人,在任何情形的环境下,他不会有不满意的紧张的意识,不会有不宜于社会或者违反性的行为表现出来,他会维持他正常的理智和情感。”
我们也认为,心理健康对中学生而言尤为重要,他是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1、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笑颜常开健康在”;“生气催人老,笑笑变年少”,都生动地说明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七情太过生百病。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他们原本是人的常情,但太过就成了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而心理不健康是百病之源。《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发疯病,就是七情太过所至。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智谋出众,年轻有为,英气不凡,具有非凡的胆略和豪迈的气概。但他有一个弱点,心眼小,爱生气,最后在诸葛亮的“三气”之下,终于被气死。临死前他还说:“既生瑜,何生亮?”一代名将终于死在一个“气”上。现代有人曾对100名白血病和淋巴病患者进行病前生活经历调查,发现大多数患者在致病前大都有过愁肠百结的个人经历或者是悲痛不已的家庭遭遇。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七情太过会引起内脏功能的失调,正如我们平时所说: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死伤脾,恐伤肾。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情况是常见的。
当我们遇到特别可怕的事情,惊恐万分时,会大声尖叫,甚至小便失禁。这就是恐伤肾。思虑过度会引起脾胃不调;面临一场决定命运的考试时,常会茶饭不思;甚至腹疼呕吐。喜伤心,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小说《范进中举》,范进得知自己中举后,把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嘴里说着“我中了”,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用水将他灌醒后,他爬起来,就往家门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在集上拍着、笑着,真是欢喜疯了。
现代医学更是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对生理疾病的影响,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和遗传、生化、免疫等因素一样,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防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可以这样说,不仅有害的物质因素能造成各种各样的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有害的心理因素也同样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临床证明,月经不调、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脑血管意外、皮肤病遗迹癌症等都心理因素有关。
所以,近代医学常将“笑”作为处方,认为生活中倘若没有“笑”,人就会生病。因此,笑有利于调节良好情绪,有利于调整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使身体各系统的活动处于协调状态,对人的生命活动起着良好的作用。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年轻时由于工作过度紧张,精神失调,身体十分虚弱,多方求医均不见效。后经一个名医检查后,开了一个著名的药方: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名医。法拉第经过研究后,终于明白了其中奥妙,从此,他经常进入马戏团、滑稽戏、喜剧场,常常高兴地捧腹大笑,身体也渐渐地健康起来。
2、心理健康会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和智力的发展。
我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
我们都已知道,心理健康可使个体经常保持愉快、乐观的心情,这种心理状态必然能促进大脑机能水平的提高,对于调节个体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的形成,以及新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旧的神经联系的复活都十分有利。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经常承受挫折和失败体验的学生,他的智力活动效率必然受到损害,他们或是无所用心,或是机械呆板,甚至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大家一定会有这样的经验:当你学习某学科时,由于经常受到表扬,经常从学习中体会到情感的满足,你一定会对这门学科表现出更大的喜爱,学习这门学科时的思维更显得格外灵活。这就是心理健康对学业成绩、对智力发展的作用。
心理健康还表现在坚强的意志上。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对待自己,也能正确面对现实,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善于提出合理的需要,树立切合实际的理想。
为此,他们不会轻易被失败和挫折所吓倒,而必然是持之以恒,不断追求和探索。这正是推动人的智力发展的强大内驱力。可以说,没有良好的意志力,就不可能有积极的智力活动,也不可能有人的智力的充分发展,学习成绩也无法得到提高。
心理健康的人必然是性格健全的人,而健全的性格也必然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提高学业成就。有人曾对1400~1850年400多年间所出现的三百零一位杰出人物进行研究,发现他们不但智力出众,而且都具有与众不同的性格。美国心理学家如何麦金农的研究也发现,富有创造省天赋的人都具有比一般人更热情、更有决心和更勤奋。
有研究者对优等生与差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与学业成绩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差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优生。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看法方面,优等生表现自信,差生自卑;对“人生”的看法方面,优等生认为前途光明,他深感到前途暗淡;优等生感到人生充满希望,差生认为失望;优等生有充实感,差生则认为生活空虚;优等生人际关系良好,他人际关系紧张,而且具有攻击性行为等等。
3、心理健康和良好道德品质有关系
心理健康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优良思想品德的基础,而在另一些方面则是优良品质的直接组成部分。所以说,心理健康有利于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发展。
心理健康的人,必然具有健全的性格,必然会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必然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的人。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爱科学、热爱周围环境、并充分利用环境促进自身发展的人。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是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一定是人缘型的人。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是积极、坚强的人,是思想开阔、乐观进取的人,这些不正是时代要求我们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吗?
许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他们在集体中都不善于处理各种关系,都可能成为集体的嫌弃儿了;他们更多地表现出冲动、急躁、孤僻、韧性和不听话。
他们时而表现出自卑、厌世,时而又表现出高傲、狂妄;他们缺乏活动愿望和兴趣,不善交际,经不起挫折,狭隘、猜疑、胆小怕事。
青少年正处在人的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自己的健康、全面的发展。
四、如何实现心理健康
对于保持身体健康,我们已有的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如合理的作息制度和营养供给,适当的体育锻炼与疾病预防等。但心理健康如何实现呢?人非草木,遇到挫折困境时,如何调节心理状态,保持最佳心理健康水平呢?
我国传统的心理保健法有:(1)修性养神法。(2)清静养神法。(3)调控情绪养生法。(4)节欲养生法。(5)勤劳养神法。(6)琴棋书画养神法。(7)顺时调神法。(8)运动怡神养生法。
现代科学认为,人的心理健康来自于:
(1)个人基本需要的满足。青少年的基本需要主要有:身体健康与健美的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适应与认可的需要;自尊和尊重的需要、认识自己、表现自己的需要;经历好奇与快乐的需要;发展的需要。
(2)喜爱自己拥有的东西。一个善于看到自己拥有的东西的价值,并能从中得到乐趣的人,一定是幸福的人,一定是对生活感到满足的人。
(3)善于捕捉机会。任何幸福都不是顺手拈来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把机会转化为幸福。但有的人很努力,却总不成功,这是因为它可能不善于捕捉机会,不善于抓住自己可能做好的事情来获得成功。生活中的机会很少有明显标志,只有善于发现、勤奋努力、勇于探索的人才会捕捉到机会,才会有幸福之感。
(4)个人与集体、社会的统一。只有使自己的愿望与集体、社会的要求统一时,个人才能获得最大的自由和幸福。
为此,我们认为实现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应有以下几方面:
1、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改进自己
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改进自己的缺点,万万不可妄自菲薄,压抑自己的才华,浪费自己的天赋,也不可按照别人的模式来塑造自己。要相信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人,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你无法变成别人,别人也不可能变成你。因此,不必用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2、合理安排生活,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满足各种正当需要
现代社会的青少年都过得忙碌的学习生活,有时会因追求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略其他需要的满足,因此而导致心理不健康。因此,合理地安排整个生活,使各种基本需要均能得到满足是保证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3、热爱生活,使每天的生活都有一个经过努力能实现的短期目标
有了目标,就会有活动的方向,就会调动自己的全部积极性,就不至于经常无所事事、分心、散漫。目标实现时,你就会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就会增强进一步努力的信心。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要积极助人,与人合作,宽宏大度,善解人意。
5、要学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不顺心的事,十有八九”,如何保持乐观、恬静的心态呢?
(1)制怒。一遇事“只需自责”。不要迁怒于人,达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境界;二要“忍”。“凡遇事有可忍,切莫轻发,姑忍者,小者忍一二时,大者忍一二日,其气自平”。三要“敬”。发怒时,要想想施怒对象可敬可爱之处。
(2)自我排解。即自我暗示、自我安慰。不可陷于对往事的追悔、愧疚、悲伤和沮丧之中,永远追悔只会使消极的情绪左右自己。否则,不仅“头班车”误点,而且还要误“下班车”。要学用语言暗示安慰自己,使自己的情绪迅速安定下来,奋起直追。
(3)倾诉释放法。当自己的情绪难以自我排解和控制时,可采用倾诉释放法,从而收到良好效果。包括向值得信任的人倾诉、痛哭、宣泄等。
(4)转移消散法。即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如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亟待解决和感兴趣的工作、学习和体育活动中去。
(5)充足的睡眠。莎士比亚把睡眠称之为“灵魂”的妙药。青少年朋友尤其要保证足够的睡眠,以保持精力的旺盛。
为了保持心理健康,还要请大家做到“十不要”:
一、不要丧失友情。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比任何金钱珠宝都更加贵重,更加美好。
二、不要对善恶无动于衷。对生活中的真、善、美要积极参与和追求,对假、恶、丑要敢于斗争,敢于摒弃。
三、不要不相信人的善良本质。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坏的。
四、不要独自一人时行为不端。单独一人时做错事往往比公开场合做错事心理承受的压力还要大。
五、不要嫉妒别人的成就和荣誉。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
六、不要经常发脾气。常发脾气易导致矛盾激化,既影响人际关系又影响自己的情绪。
七、不要闲谈他人是非。
八、不要怕别人了解自己的心事。开诚布公,以诚相见,从而得到别人的理解和信任。
九、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办事情要多加思考,切不可只顾眼前不顾长远。
十、不要懒散。只有勤于学习、勤于工作的人,心境才能开阔,思维才会敏捷,才能适应社会、适应生活。
德国有句谚语:欢笑着过日子是一生,哭丧着过日子也是一生,那么,我们为何不去乐呵呵地生活,潇洒人生呢?作家尤金说:“我曾为我的人生目标尽过最大努力,在奋斗的过程中,我曾绊倒,曾受伤,当然也曾哭泣,曾哀叹。但经验告诉我,哭泣和哀叹只会使我跌倒的更多,伤得更重。于是,我学会跌倒了便咬着牙爬起来;流了血,便微笑着以擦试的方法渡过难关。”
当你遇到挫折与不幸时,与其沉湎于回忆而伤害自己,不如遗忘过去、正视现实。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懈的追求,只要你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就应无愧未来,无愧人生。